如果你對一些國內外社交產品有研究,會發現:但凡社交範疇的年代替換,向來都是——恰逢你在作死,那我就不客氣了!說起現在的社交網絡,誰會漏了Facebook?可你還記得那個早前頭頂“社交皇冠”的MySpace嗎?作為曾經社交網絡裏的老大,MySpace還差點就收購了Facebook。
社交網站的拓荒者
MySpace是一個集結交、個人信息同享、即時通訊等多種功用於一體的互動路徑,其產品形狀跟我們所熟知的QQ空間差不多。與騰訊的社交帝國不一樣,MySpace的誕生,只是因為推行公司的一個項目。2003年,兩名熱愛音樂的員工用10天的時間仿照了Friendster(當時的另一個社交網站)。立馬就被母公司的管理層看中,並期望它能吸引用戶,方便他們更好地推銷產品。為了業績,為了更多的用戶,帶著母公司支持的MySpace可以說開了一個很卑鄙的先河——跑去競賽對手Friendster那裏挖牆腳。那些因為性、言辭暴力等疑問被Friendster封號的網紅,MySpace都毫不介意,將他們拉來入駐到自己的平臺。網紅過來了,粉絲還會少嗎?除了網紅,MySpace也在撮合樂隊、創作者這類簡單吸粉的人。可以說,MySpace是影響式推行的開創者。像我們所熟知的新浪微博,剛開始也是用了這套方法,先聘請明星後迅速累積很多用戶。和只能看好友資料的Friendster不一樣,MySpace是一個打開的空間,崇尚個性化,尋求的便是“我的地盤聽我的”,用戶可以隨心改造自己的主頁。在粉絲文明盛行和互聯網還很單純的2003年,MySpace就這麼占領了社交網絡的市場。
最好的一次投資
2005年春天,MySpace創始人兼CEO德沃爾夫訪問了紮克伯格和他的團隊,並透露出想收購Facebook的意向。首次,紮克伯格給出了7500萬美元的報價,德沃爾夫拒絕了,而當他們第2次談論這個問題時,Facebook已經是7.5億美元的報價。曆史總是會有那麼點戲劇性的,同樣是在2005年,MySpace以5.8億美元的報價被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。當時業界普遍認為,新聞集團“撿了個大便宜”。穀歌的前首席執行官施密特說:“默多克收購MySpace等於是又贏得了一場重要的賭局,這或許是他自己出手最好的一次投資。”抱上大腿的MySpace在2006年和2007年確實是走上了巔峰。網絡訪問量逾越同期的yahoo谷歌,一舉成為全球流量最大的網站。
不論是名人、明星仍是普通人,都中了社交網絡的毒:
歌手選擇在MySpace上發布試聽歌曲,為專輯預熱;
獨立音樂人在MySpace上傳達自己的音樂;
紐約州長的性醜聞女主角在MySpace上被曝光,紐約州長引咎辭職;
……
MySpace成了一段時期內外交網絡的代名詞。
社交之王的變現危機
但是,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,MySpace被新聞集團收購本算不得一件積德行善,相反,弊大於利。在前期,MySpace作為互聯網外交網絡的龍頭老大,背靠新聞集團這棵本錢大樹,展開的氣勢自然是一往無前。但是日子久了今後,MySpace的員工發現,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媒體工作之間的磨合實在痛苦。巨大的新聞集團內部體系化、官僚主義盛行,安排臃腫,這一切與MySpace格格不入。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在繁雜的手續和流程面前受到嚴重打擊,創新速度嚴重落後於其他同行競爭公司。收購時所謂的“不會多加幹涉”成了一句空話,默多克等高層不是實在了解互聯網,只把MySpace作為新聞集團拓展事務的路徑,刻不容緩植入公司的廣告。磨合期還在持續,默多克卻急著在媒體上宣告:“MySpace的年度盈利政策是10億美元。”關於疲憊不堪的MySpace,這無疑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默多克並沒有提早和MySpace的員工溝通,卻對年收益只要1億美元的MySpace提出了10倍的政策,這引發了員工的大恐慌。
2008年,MySpace的事務拼命拓展,可產品越來越垃圾,用戶領會越來越差。你只需已登錄MySpace,你的郵箱就會立馬收到成批的垃圾營銷郵件。為了結束大老板的硬性指標,心裏苦的員工們只能絞盡腦汁研究怎麼賺錢怎麼變現,而不是如何留住他們的用戶。市場並沒有給他們緩口氣的時間,因為2008年,馬克·紮克伯格帶著他的Facebook來了。與火急火燎急著變現的MySpace不一樣,Facebook的注意力不在流量的變現上,而在怎樣提高用戶體驗上。風水輪流轉,MySpace今後的展開軌跡可以預見了。2011年6月,MySpace被新聞集團以最初收購價的6%,3500萬美元轉賣。
曆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,哪怕是工作的拓荒者,甚至成為行業領袖,最終都不能確保誰會笑到最後。被用戶丟掉的MySpace不是輸給了Facebook,而恰恰是輸給了自己。